中国机械产业发展史

2022-02-14 16:32:52

  中国上海机械制造业展览会  参展范围:  ・金属切削机床类:  各类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制造单元;车床、铣床、磨床、钻床、镗床、制齿机床、螺纹加工机床、切割机床、专用机床、组合机床等;电加工、激光加工等特殊加工机床;  ・锻压机床类:  液压机、冲压机床、剪板机、折弯机、弯管机、卷板机、效正效平机、铆接机、压铸机等;  ・工夹量具类:  各种刀具、工具、夹具、磨料磨具、砂轮;各种量具、测量仪器仪表、测量设备、试验设备、三坐标测量机、探伤机、平衡机及各类检测工具;  ・数控与自动化类:  数控系统(NC、CNC、DNC、PLC);步进、伺服驱动系统、数显装置、电主轴、数控刀塔、直线导轨、滚动丝杆副、计算机应用技术(CAD/CAM/CAE/CAPP/PDM);网络技术;机床电控电器、机床附件、功能部件及变频设备;液压、气动、密封装置及冷却装置;传动装置;润滑油及冷却液等;  ・模具及材料类:  注塑机、模具设备及制造技术,模具CAD/CAE/CAM专业系统、冷冲模、塑料模、锻压模、压铸模、玻璃模、陶瓷模、粉末冶金模、模具配套件、模具材料及辅料、石墨、电极丝;  ・铸造机械:  混砂机、造型机、落砂机、抛砂机、熔化炉、抛丸机、时效设备等;  ★ 塑料及橡胶原材料和添加剂;  ★ 橡胶及塑料制品;  包括:各种轮胎、胶带、胶管(含树脂管)、胶鞋、密封制品及各种塑料制品等;  ★ 塑料及橡胶注射成型生产技术及设备;  系列塑料注塑机、双色注塑机、圆盘注塑机及橡胶注射机等;  塑料及橡胶挤出生产技术及设备;  ★ 塑料发泡板材、管材(硬管、软管、波纹管、复合管)异型材、片材、复合膜、圆丝、扁丝、电线、电  缆、混炼造粒等生产技术与设备;  塑料中空成型生产技术及设备。塑料挤出吹塑、注射吹塑、注射拉伸吹塑中空成型等生产技术与设备;  ★ 塑料包装印刷生产技术及设备;  编织袋、水泥袋、流涎复合、真空吸塑成型、复合软包装、印刷分切制袋、烫金等生产技术及设备;  ★ 其它:相关的生产技术及设备聚氨酯、聚苯乙烯发泡、塑料焊接、平板硫化、塑料门窗组装、塑料地板、人造革等生产技术及设备;  ★ 相关配套及各类配件,模具;  ★ 密炼设备:混合机、上料器、干燥机、破碎机、冷水机、振动器、切料机、减速机、电动机、电器元件、气动液压元件、加热器螺杆机筒、模具等;  展会说明:  支持单位:德国塑料和橡胶机械制造商协会  欧洲橡胶工业制造商联合会  德国塑料制造商联合会  全球跨国采购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企业管理协会 中国机电流通协会  塑料和橡胶机械专委会 塑料和橡胶分会  支持单位:欧洲模具制造商联合会 全球跨国采购中心  德国模具制造商协会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  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 汉诺威模具工商会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企业管理协会 中国机电产品流通协会  机床模具专委会 工模具分会  承办单位:德国斯克特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北京科顺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我国机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早期的传统机械;中期的近代机械;发展至今的现代机械。1.传统机械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工艺的转变。这充分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春秋战国之汉代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普遍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时期都有很大的发展。标志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机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水利机械有了新的发展,水动力方面应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明清时期:出现了技术含量高的机械制造,如郑和所乘宝船是古代最大的远洋船舶,活塞风箱,风箱靠活塞推动和空气压力自动启闭活门,成为金属冶铸的有效的鼓风设备。千钧锚,制针用的冷拔钢丝等手工的高技术制作等。《天工开物》就是当时机械技术的见证。其记载了不少有关机械制造和产品性能的情况。 二、近代机械 近代机械发展这一时期主要开始标志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开始开设机械制造学校,及机械制造工厂。 从1840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近代时期,这期间中国的机械工业逐步由手工业作坊式小生产,向使用动力机器的生产方式转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由封建统治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这个时期诞生的机械工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中国最早使用动力的机械厂是外商办的;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机械厂是清政府经营的军火企业;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企业,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的压迫之下。 185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外商在黄埔经营的船坞船厂增至5、6家。英美商人并纷纷在华东设立船舶修造厂,其中较大的有英商办的上海祥生船厂、耶松船厂和和丰船厂。 20世纪初,日本在东北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俄战争后,在南满地区,开办了一批机械工厂。到20年代已有较大的铁路、造船、矿山机器等机械制造厂20多家。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于1906年扩建了接收帝俄的大连铁路工厂、抚顺煤矿机械厂 。1907年新建了沙河口铁路工厂。 1908年,川崎造船所扩建了接收帝俄在大连的船坞和工场,设大连分厂 ,至1914年已发展成为拥有日籍职工2800余人、中国工人1万余人的大型修造船厂,能修造5000吨级轮船。 1919年,美商在上海曾建立专为装配机器的慎昌工厂。美商对中国主要是输出机器设备,长时期占中国进口机器设备总额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办机器厂较少。 到民国时期中国的机械发展又有了新的进展,1931年南京政府开始筹备中央机械厂,其设备状况较强。另外当时中国也能仿制一些进度较高的机器,如自动缫丝机、钨丝拉细机等。民营机械厂也迅速发展,如新中工程公司、永利化学公司机器厂、大隆机械厂、顺昌机械产等等。都体现了中国机械工程的发展计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现代机械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我国的机械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经过中国不懈的努力,中国机械工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制造业,初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向机械产品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和成套化的趋势发展。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就目前而言中国机械科学技术的成就是巨大的,发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 “八五”期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机械工业、汽车工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按照这一战略要求,原机械工业部会同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纲要》,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要求用15年时间,到2010年基本实现机械工业的振兴,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机械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机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超过25%,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大量可靠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得到大量采用,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制造重大、精密、成套装备的能力显著提高;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机械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机械工业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机制已在机械工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十五”期间是机械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迅速的时期。整个行业发展成绩喜人,亮点频现:产出规模增长迅猛、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产业结构变化喜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多年来中国机械工业的高位运行,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因此,大力发展机械工业,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去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将为机械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众所周知,国家的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涉及到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而每项工程都将率先拿出接近10%的总投资额做设备投资,其中机械设备就是最为重要的设备投资之一。由于设备投资提前进行,因此机械行业就在固定投资增长高潮到来前提前进入辉煌期,即未来若干年将是传统机械行业高速发展期。两大行业拉动机械产品需求。从行业关联性来看,由于汽车和航天产业是与传统机械保持最为紧密的两大行业,这两大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直接带动传统机械的大幅增长。 十二五”期间市场需求预测、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政策性建议和措施意见七个方面对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进行了阐述和规划。明确了推进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发展战略。提出通过5年努力,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主机产品、基础技术、功能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体系,实现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粗放型、模仿型、数量型向科技创新、质量、工程机械行业早早地迎来了一场寒流效益型的转变。 这一时期还没有结束,我国的机械科学技术还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只要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用好科技发展规律并勇于创新,我国的机械工业和机械科技一定能够振兴,重新引领世界机械工业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