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帆工程机械设备租赁_远见工程机械设备租赁

无极商贸通 2022-10-15 06:00:02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闵行区规划资源局组织编制了《闵行区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

为广泛征求并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加强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力度,现将《闵行区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欢迎社会组织、公民市民和各有关单位对草案提出意见建议。

征集方式:来信来函请寄闵行区规划资源局 规划科(地址:莘松路555号502,邮编:201199)

邮件反馈:71054096@qq.com

联系电话:64925410

闵行区规划资源局将对市民和各有关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分析、论证,对符合上述草案制定原则和要求的意见建议予以归类采纳。热忱欢迎您的参与!

部分内容如下——

(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可看完整版)

空间发展战略

(一)空间圈层研判

按照上海2035确立的“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空间布局,闵行区主要涉及主城区与新市镇。

主城区发挥引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城市作用,重点推进城市更新,提升经济密度,强化核心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品质。

新市镇充分发挥区域专业功能节点城镇作用,加强特色分类引导,强化对乡村地区的服务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体系空间示意图

(二)总体空间结构

总体形成“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的空间结构,以南北区域联动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以虹桥、莘庄两大主城副中心辐射带动全区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打造资源统筹、功能凸显、产城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

空间结构规划图

1、南北联动

北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部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包括莘庄镇、七宝镇、梅陇镇、虹桥镇、华漕镇、新虹街道、古美路街道。落实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聚焦虹桥商务区,带动漕河泾虹桥科技绿洲、九星、吴中路、七宝、南方、莘庄等商务区全面发展,打造国际商贸、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科技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全面推进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建设,打造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国际开放枢纽。

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南部打造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包括吴泾镇、颛桥镇、马桥镇、江川路街道、莘庄工业区、浦锦街道和浦江镇。聚焦闵行南部(包含浦江区域),秉持制造业立区理念,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浦江两岸东西联动,依托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莘庄工业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等国家级和市级产业园区,打造高端产业引领高地。依托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航空、航天、船舶、核电等科研院所以及“零号湾”、大学科技园等,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促发展,建设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产业集群,打造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和智造基地。

2、双核辐射

虹桥主城副中心:聚焦虹桥城市副中心建设,辐射带动七宝镇、虹桥镇、华漕镇、新虹街道,进一步吸引总部经济、高端产业、专业服务集聚,不断完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打造以总部商务功能为核心的中央活动区,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增长强劲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构建以前湾公园为核心的水绿交融的城市生态体系。增强虹桥城市副中心功能集聚和辐射能级,全面提升国际社区、国际医疗、国际教育、国际文体等核心城市功能和生态品质。

莘庄主城副中心:聚焦莘庄城市副中心建设,辐射带动梅陇镇、颛桥镇、古美路街道,着力打造上海主城区服务长三角的西南城市客厅、闵行南北两大功能片区发展的核心节点、闵行区行政文化公共活动中心。依托莘庄枢纽TOD开发和莘庄商务区建设,构建七莘路、北横泾都市活力带,以水绿慢行环串联现状水系,形成滨水慢行活动走廊,植入匹配城市副中心的多元化功能业态,塑造副中心门户形象。

专项统筹

(一)产业发展

1、创新策源强化——更集聚的南北创新空间格局

全力实施“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的空间发展战略,以南北区域联动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以虹桥、莘庄两大主城副中心辐射带动全区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打造资源统筹、功能凸显、产城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

1.1 打造南部科创中心,构建“1 7”发展新格局

依托元江路、剑川路等多条横向干线和东西联络线、中运量等轨道交通网络,串联多个创新单元、创新校区和创新社区,打造创新服务、绿色生态、交通融合的南部科创中心。

“1”是以“大零号湾”为核心,全面布局 100 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建设,鼓励企业以自主转型、地块回购等方式加快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拓展科创载体物理空间供给。规划建设5万平方米的“零号湾医疗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与产业化示范。

“7”是全面推进紫竹高新区、闵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莘庄工业区、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颛桥向阳科技绿洲7大产业承载区的发展。

重点推动紫竹高新区打造“东方硅谷”,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快紫竹研发基地(二期)重量级引领性产业项目储备和落地,同时推动紫竹科技金融港建设。依托紫竹信息数码港改建、数字创意港(二期)建设,全面推进产业载体升级,吸引更高能级、更符合产业导向的高产值企业注册落地。“十四五”期末,紫竹高新区科研项目可开发地块用地规模约41.2公顷(数据来源:根据已批控规未出让地块测算)。

聚焦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规划建设,培育发展人工智能相关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等环节,引导优质产业项目向试验区集聚,加快推动达闼机器人及柔性执行器项目群落地。“十四五”期末,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科研项目可开发地块用地规模约20公顷(数据来源:根据已批控规未出让地块测算)。

推动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有序开发,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二期项目和东方智媒城一期项目落地。“十四五”期末,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科研项目可开发地块用地规模约33公顷(数据来源:根据已批控规未出让地块测算)。

产业园区现状照片

1.2 依托虹桥核心动力,加速形成北部创新功能集聚区

聚焦虹桥商务区,积极打造虹桥国际开发枢纽。提升国际创新功能,加快引进企业科技商务总部,打造开放创新城市空间。通过建设优质的商务载体、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便捷的商务服务,发展总部经济、创新经济等高端商务功能,促进创新功能集聚,强化商务与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国际商贸、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

推进核心区商务服务功能优化提升。依托高端商务、商务创新、交通枢纽等功能,以国际技术交易大市场、虹桥绿谷WE-硅谷人工智能中心、虹桥国际企业创新中心等项目为载体,推进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建设。

构建前湾地区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依托研发总部经济,推动北侧在线经济和集成电路产业园、东侧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以及南侧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实施。“十四五”期末,在线经济产业园科研项目可开发地块用地规模约13公顷;

电竞中心总建筑面积将超过50万平方米;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二期科研项目可开发地块用地规模约25公顷,其中罗家港以北地区拟出让科研项目用地约占总规模的60%,计划中期完成建设并投产使用。

创新产业发展规划用地示意图

2、产业转型升级——更高质量的先进制造业

围绕上海2035提出的构建“产业基地-产业社区-零星工业用地”空间布局体系,加快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基地、产业社区和零星工业地块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优化协同推进,加快低效产业用地减量化和存量产业用地更新。

2.1 提高产业用地绩效,加快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

先进制造业的主体是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区、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四大园区”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吴泾时尚科技小镇、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科技绿洲、向阳工业互联网基地以及上海航天产业基地等一些特色产业板块。

南部科创板块是闵行区先进制造业最核心的承载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标准,积极打造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创新集聚功能 。重点推动“四大园区”和“六大特色产业板块”提质增效,提高产业用地绩效,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

四大园区和六大特色板块

2.2 保障产业基地内先进制造业用地规模,落实土地用途管制(数据来源:根据闵行区总规要求计算)

推进先进制造业相对集中布局,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先进制造业集中的工业区予以长期锁定。闵行经济开发区产业基地内用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工业用地面积不少于9.42平方公里,落实产业社区工业仓储用地用途管制。

落实工业用地向产业基地和产业社区集中,区块外零星产业用地要进一步削减转型的导向。

产业布局示意图

2.3 继续大力推进低效工业仓储用地减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调整淘汰与转型发展并举,持续推动成片整体转型和零星地块转型,明确转型主体,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十四五”期间,计划盘活利用存量用地约427公顷(数据来源《闵行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低效用地大幅度减少,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在重要的公共中心、产业园区里面的低效的产业用地优先转型升级,重点关注以下地区:

莘庄城市副中心区域:推动友东路片区、七莘路沿线存量工业用地转型。

吴泾老工业基地:加快传统企业搬迁调整,有序推进片区转型,推进 4.2 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建设。

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加快常青工业园、染化厂以及电气集团轴承厂和颛桥五星村地块等成片区域转型。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基地:重点推进紫藤宾馆周边地块、电机学院地块、锅炉厂等地块的转型提升。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重点推进双钱轮胎、上海重型机器厂地块的转型提升。

漕开发南片区、闵东工业区:有序推进浦星公路沿线转型, 适时启动斯米克区域转型。针对普洛斯、斯米克、洋帆、必翔等成片区域转型地块,,鼓励采取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推进存量资源高效利用。

梅陇众欣产业园区:智能制造与科技服务融合发展,打造集聚 IP 设计、智慧医疗和智造研发产业园区。

梅陇华理科技园区:在华理科技园一期项目基础上扩容,打造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示范区。

重点项目分布示意图(项目来源:《闵行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各街镇“十四五”规划)

3、现代服务业提升——更开放的国际商务

以莘庄和虹桥2个主城副中心引领,其他商务区协同发展的模式,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

重点发展“国际商贸、科技服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四大产业,积极培育医疗健康服务、专业服务等成长性产业,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比重持续增加,提升闵行区国际开放形象。

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服务业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60%;打造发展培育一批贡献型楼宇、特色产业楼宇、总部型楼宇等,亿元楼≥55个;提升总部经济,集聚高能级总部型机构、创新型企业、功能型平台等发展,上市企业数目≥70家(此处数据均来自:《闵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闵行区经济委员会)。

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布局图

3.1 以两大主城副中心重点建设为引领,带动全区现代服务业升级

“十四五”期间,紧密依托南北两大城市副中心—虹桥主城副中心和莘庄主城副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全区现代服务业升级。其中虹桥主城副中心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国际贸易、专业服务、生命健康、文创电竞、在线经济、集成电路等现代服务业产业,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宜居宜业国际化新城;莘庄主城副中心以集成电路设计为核心、发展商务办公、会议论坛、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商业休闲、文化交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特色集聚,成为闵行承接上海市中心城区服务业转移和服务长三角地区的重点区域(此处说法来自:《闵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闵行区经济委员会)。

(1)虹桥主城副中心

根据《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提升能力、完善功能、优化布局,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形成“一核两带”发展格局。作为“一核”的上海虹桥商务区,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依托虹桥商务区推动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到“十四五”期末,形成以国际贸易、专业服务、生命健康、文创电竞、在线经济等产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高品质集聚。

虹桥主城副中心区域划分图

前湾地区:在10平方公里范围内中重点建设中央活动区、产业片区以及国际社区。

中央活动区:“十四五”期间全面建设。围绕前湾公园“C”型公共绿地,着力打造“五分水景、五分城韵”的尚水之城。结合前湾公园打造2平方公里以总部商务功能为核心的中央活动区,建设标志性高层建筑群,结合 TOD开发,与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国际艺文中心等高能级公服设施相互呼应,打造长三角联动中央活动区,为长三角总部企业提供开放共享的展示交流平台。

三个产业片区:加强产业集聚,打造健康医疗、电竞文创和创新研发三个产业片区。“十四五”期间,北部创新研发产业片区启动建设,中部电竞文创产业片区基本建成,南部健康医疗产业片区基本建成。

国际社区:多样性的生活片区,“十四五”期间启动建设。以健康、生态、多元文化共融为主题,在产城深度融合的框架下,以不同的目标人群需求为导向,强化功能混合,灵活组合多元的城市单元空间。

前湾地区功能布局图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将依托国家会展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两大功能性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吸引总部经济和高端商务集聚,提升完善开放枢纽功能,到“十四五”期末,形成高端商务集聚、枢纽网络完善的枢纽型核心区。

中央商务区:“十四五”期间完善功能,进一步提升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功能,强化南北两翼发展。

天山西部国际总部带:“十四五”期间完善功能,产业集聚,强化功能。

申昆路总部经济走廊:“十四五”期间全面建成,以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为发展引擎,以嘉闵线为依托,沿线发展总部经济,形成产业集聚。

沪青平公路国际总部带:“十四五”期间完善功能,优化科创空间格局。

核心区功能布局图

(2)莘庄城市副中心

莘庄主城副中心将聚焦六大重点片区打造,至“十四五”期末,莘庄商务区全面建成、莘庄枢纽核心区基本建成、七莘路形象初步凸显、莘庄老街更新初见成效、停保场用地启动建设,加快友东路与顾戴路周边存量工业转型。

商业、商务区现状照片

3.2 其他商务区协同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

“十四五”期间,七宝生态商务区、南方商务区、剑川路商务区等在南北两大城市副中心引领下,协同发展,不断完善闵行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增强闵行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度和发展能级。

梅陇—华泾地区:落实区总规要求,促进梅陇-华泾地区整体联动发展,形成TOD引导的商业商贸功能凸显、创新产业集聚、生态优美宜居的城市发展极。

其中梅陇地区中心结合梅陇春申地区更新与春申塘结构绿带建设,重点培育商业、文体、休闲等功能,服务梅陇、颛桥地区。

七宝生态商务区:七宝生态商务区总规划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商务区初具规模,“十四五”期间,结合七宝镇“一园一区”总体框架继续加强功能培育。

九星商务区:九星商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其中占地 241亩的商务区核心项目“九星城”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建筑规模约35万方。

南方商务区:南方商务区主要包括中庚环球创意中心、百联南方购物中心、莲花国际购物中心、锦江乐园及正在建设的三井商业体、力波商务中心、天利现代设计中心等十个商业商务项目,建筑面积约为130万平方米。商务区商业目前功能已成熟,“十四五”期间继续强化。

剑川路商务区:剑川路商务区规划商务办公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目前,剑川路商务区已经初具雏形,“十四五”期间继续完善功能。

(二)综合交通

4、开放枢纽打造——更健全的交通网络

构建集约畅达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顶级领先的交通强区。

发挥虹桥枢纽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联通国内外、服务长三角的开放门户枢纽。

强化轨道交通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速轨道交通区内成网。完善骨干路网建设,打通区域道路微循环,构建通达的路网体系。

4.1 建设开放型枢纽城市,打造以轨交为主体的高效交通体系

(1)对外交通

强化区域交通服务与联动.以虹桥枢纽为核心,强化沪苏沪铁路(项目来源:《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 年)初步成果》)等对外交通走廊,建设对接长三角示范区高效通达的交通体系,发挥对长三角城市的通道支撑作用。

(2)轨道交通

现状轨道交通分布情况示意图

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结合全市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机场联络线、嘉闵线、19号线、23号线、13号线西延伸的建设。大力提升轨交站点600米半径覆盖率,至“十四五”期末由现状的15%提升至 25%(项目及数据来源:《闵行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

(3)中运量

着力推进中运量系统建设。选择成熟客运走廊,采取合理模式,分阶段适时推进中运量系统规划实施。深化研究并加快推进南部单元局域线(项目及数据来源:《闵行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建设,补齐客流走廊短板。

(4)常规公交

持续推进地面公交线网优化。围绕“一区两带”产业发展战略,结合轨道交通、中运量、道路建设,推进“一路一骨干”公交走廊线网调整,提高线路运行效率与公交服务水平。

4.2 加强浦江两岸交通联系,进一步提升大交通环境

(1)越江工程

打造畅达的越江通道。加快推进银都路-芦恒路、奉浦东桥22等过江通道建设,启动元江路-江月路越江通道建设,加强黄浦江两岸区域沟通。通过越江通道构建东西走廊,强化浦江两岸联系,实现东西板块互动。

(2)骨干道路

完善高快速路交通大动脉。完善高快速路及骨干路网,扩大快速路服务范围,提高区域对外疏解能力。重点推进S4入城段和交大段改造及漕宝路快速路建设,加快推进浦业路、S32昆阳路及浦星公路匝道建设(项目及数据来源:《闵行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实现南北贯通,东西畅达的骨干路网体系。

4.3 打通道路毛细血管,稳步提升路网密度

(1)提高路网密度

提高区域道路通达性。加强区内道路联系,破除瓶颈,打通断头路,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提升道路品质,强化道路“微循环”。

(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交场站建设,重点推进景洪路枢纽、汇臻路枢纽等5处枢纽首末站建设(项目及数据来源:《闵行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

5、TOD导向开发——更高效的土地利用

闵行2035提出要加密轨道线网,引导重点功能发展地区建设;实现轨交站点600米覆盖率从现状15%提升为大于40%;大力发展TOD开发模式,积极引导存量用地调整和二次开发。十四五期间,要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全力推动轨交站点TOD开发,提升周边用地经济价值,促进土地更高效、更集约、更高质量利用。

5.1 推动轨交站点周边地块高强度、高复合开发

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建设,推进存量用地进行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鼓励新增开发用地根据业态需求,进行土地混合开发、建筑复合利用和立体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倡导低效存量用地进行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鼓励新增开发用地根据业态需求,进行土地混合开发、建筑复合利用和立体化建设。

结合闵行2035确定的公共中心体系,莘庄、前湾地区依托轨交站点承载城市副中心核心功能,七宝-虹桥、华泾-梅陇新中心、元江-剑川地区、新浦江中心等地区依托轨交站点强化地区中心功能。

以功能定位为导向,以开发规模为标准,进行TOD分类引导。总开发规模400万方以上的为大规模TOD中心,200-400万方的为中等规模 TOD中心,80-200万方的为小规模TOD中心,近期总体形成“2 3 9”的TOD开发格局。

2个大规模TOD中心:莘庄主城副中心地区和前湾核心区。莘庄主城副中心TOD 开发依托莘庄站、莘建路站和七莘路站,集行政商务、总部办公、文化休闲、生活服务、科技研发、科创教育等于一体,打造“最开放大气的 TOD”。前湾核心区近期重点依托 13 号线纪翟路站和芳乐路站,结合前湾公园建设,打造“最国际时尚的 TOD”。

3 个中等规模TOD中心:华泾-梅陇新中心、元江-剑川地区中心、新浦江中心。华泾-梅陇新中心依托华泾站、华泾西站和虹梅南路站,打造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便利的枢纽型城市中心地区,形成“最高效便捷的 TOD”;元江-剑川地区中心包括北桥站、剑川路站和东川路站,重点培育科技创新、商业、文化等功能,打造“最复合创新的TOD”;新浦江中心包括联航路站、沈杜公路站、三鲁公路站,结合闵东工业区整体转型,重点培育商业、文创、文体、休闲等功能,形成“最绿色人文的 TOD”。

9 个小规模TOD中心:沪星路站、东兰路站、春申路站、双柏路站、元江路站、放鹤路站、江川东路站、芦恒路站和浦江镇站。重点结合轨交站点,打造社区中心,完善社区配套,促进街区更新,打造具有人文活力的TOD区域;推动站点周边存量产业地块转型和提容,提供优质产业配套和高品质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产业发展。

(三)生态环境

6、蓝绿空间交织——更共享开放的生态空间

围绕低碳生态闵行的发展目标,落实全区“一廊两环五带”总体生态结构和开发边界内“五横五纵”的生态绿带网络格局。

为满足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绿地空间和公共开放空间的诉求,践行“城市是老百姓的幸福乐园”的要求,重点锚固生态底线,完善生态空间格局,补齐绿地服务覆盖盲区,开放共享绿地空间,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6.1 开放共享生态绿地,优化滨水岸线功能

(1)提升绿地开放共享性。优化“绿地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模式,以外环绿地为示范,从环绕中心城的绿化带转变为环穿主城区的公园带(数据来源:参考《上海市国土空间规划近期规划(2021-2025 年)》初步成果及《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拓展功能,提升品质。结合新家弄、紫竹滨江绿地改造和建设,推进12米宽度以上的生产防护绿地向公共绿地转变(约3平方公里)(数据来源:根据已批控规测算),打造小而精的口袋公园、线性公园,增加公共空间的规模和品质。

(2)合理优化岸线资源。以一江一河为引领,推进沿岸及其腹地的慢行通道、游憩服务设施等建设,将闵行滨水区建设融入上海一江一河项目,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提升苏州河沿岸生态保育和休闲游憩功能,推动黄浦江沿岸生态宜居和创新功能融合,重点建设紫竹滨江段。在全区重点区域实施航道水系景观化,开展滨河绿带、沿河生态区的规划建设,形成以服务居民休闲娱乐功能为主,兼顾部分货运功能,集旅游客运、水上休闲、滨河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利用模式。

(3)持续贯通闵行绿道体系。按照“市级—区级—社区级”的三级体系构建闵行绿道,重点建设环社区绿道,适时推进黄浦江、大治河、淀浦河、苏州河“水绿生态型绿道”,形成以区域级廊道为核心,城市级绿道为纽带,社区级绿道为补充的三级绿道网络体系。增加绿道健身、休憩设施,同步建设风景驿站,布局休息、娱乐、自行车租赁、小型商业设施。

公园、绿道现状照片

6.2 补齐覆盖短板,完善多层次、网络化的蓝绿体系

(1)基本建立总体生态格局。落实全区生态结构规划,加快实施绿地林地建设,提升各类生态空间品质,强化各类生态基本功能复合。重点打造“一南一北”生态之城示范区(数据来源:《闵行区绿化市容“十四五”规划》),北部打造环城公园带虹桥中央公园,并依托虹桥商务区,带动南虹桥及北部现代服务功能区的生态空间建设;南部聚焦紫竹高新区及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绿化生态构建,加快产业园区公共绿地建设,推进单位绿化共享。

(2)推进闵行公园体系。按照“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线性)公园”的五级城乡公园体系,推进两大城市副中心、城市重要发展轴带绿地建设工作,优先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滨水生态空间的建设实施。重点建设兰香湖、黄浦江滨江绿带和马桥人工智能体育公园、前湾公园等重点项目。完成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扫盲任务,提高绿地覆盖率。

(3)持续优化水网体系。重点着眼于姚家浜等19条段约35.6公里骨干河道的建设和综合治理工程,提高骨干河道的输排水能力。以典型区域为建设示范点,运用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相结合的新治理理念,实施马桥镇、华漕镇、新虹街道、浦江镇和浦锦街道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步对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南虹桥前湾地区等的中小河道实施综合整治,优化河网布局,进一步沟通水系并提高区域河网的调蓄能力。通过实施护坡护岸、清淤清障、人工湿地、建设缓冲过滤带、绿化美化等措施,开展镇村级中小河道生态治理,重现江南水乡风貌。

(4)积极推进立体绿网和绿色建筑建设。以沪闵路-沪闵路服务轴、紫竹创新轴、黄浦江发展带及城市副中心区域为重点,建立立体绿化网。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新建建筑绿色建筑达标率100%。

(四)居住与配套

7、住房保障优化——更高品质的生活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优化住房保障,建设更高品质的生活宜居地。

向重点发展区域及高住宅需求区域、轨交站点周边区域倾斜商品房供应。以“小集中,大分散”为导向,结合就业中心、交通站点、公共活动中心等地区布局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和配套项目建设,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重点发展面向长三角及国际高端人才的虹桥前湾国际社区。

7.1 住房优先供应就业集中地区,推进职住平衡

优先在虹桥商务区、莘庄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及交通便捷、生活配套完善的区域供应商品房及安置住房。促进新建商品住宅供应量和供应结构总体平稳,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应配比。

在闵开发产业基地、各产业社区、商业、商办过剩地区及交通枢纽地区重点发展社会租赁住房。挖掘中心城、主城片区存量资源,通过多渠道改建和转化增加租赁住房供给,提高租赁住房的供应效率。

7.2 积极谋划虹桥前湾3.0国际社区,打造国际社区新标杆

虹桥枢纽作为未来长三角的国际开放枢纽、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将依托国际化优势,集聚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全球企业、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和高品质公共服务、便捷交通条件等。区域内居住人口大部分是各高新领域的国际性人才及邻近城市的跨国企业高管,因此虹桥前湾地区的社区定位为国际高端社区。

“十四五”期间积极研究谋划面向虹桥商务区功能定位和长三角及国际高端人才特征的虹桥前湾地区3.0国际社区。以产城融合为基本设计理念,突出多元便捷的交通体系、国际化的公服配套、开放共享的城市公园、特征鲜明的社区风貌、智慧化的社区管理以及统一开发的统筹模式这六大特征,形成中外人才多元融合、生活方式健康生态、文化互融共生的生活环境,力争成为更生态、更便捷、更智慧、辐射服务半径更大的国际社区新标杆。

7.3 坚持民生优先,持续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及老旧住房改造

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和配套项目建设,启动大居梅陇新选址基地(梅陇大居),力争部分保障房地块顺利竣工,通过完善空间布局、提高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良、配套完善的城镇社区。“十四五”期间,争取推进 8个已开工基地顺利建成。

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重点对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配套设施不全的老旧住房进行改造,全面完成虹桥机场航空噪声治理(二期)改造工程。

居住小区现状照片

8、设施补短提质——更高水平的公服体系

落实闵行2035提出的构建具有闵行特色的“国际化、高品质、全覆盖”的高能级地区服务和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成就感。

“十四五”期间将全面补足各类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落实“15分钟社区

生活圈”,同时推动一批高等级服务设施项目落地,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整公共服务水平。

8.1 丰富体育场地供给方式,多渠道大幅增加体育设施

逐步完善高能级体育设施的布局。不断增强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推进智慧体育技术场馆应用,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计划建设市区级体育设施3处,并全方位升级现有公共体育设施,探索 “5G”时代设施智能化、功能多元化改造模式。

全方位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探索场馆设施的复合型综合利用模式,加大街镇体育场所供给,计划建设社区体育场地15万平方米,社区体育活动中心至少4个,百姓健身步道10条。

探索利用各类资源丰富体育场地供给。深入推进“绿化 体育”、“楼宇 体育”、 “厂房 体育”等模式探索,重点推动浦江郊野公园、新虹绿地、南滨江体育休闲集聚区等公共体育空间打造及小型多样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灵活利用商业楼宇或低效闲置空间挖掘建设新兴运动体育场所。

完善闵行体教融合网络布局。力争规划期间达到100所以上基层学校创建成市、区体育传统学校和区阳光体育推广学校,建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3个。

8.2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完善体现市级功能性、区域影响性和节点性、社区均等性的三级文化设施布局。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合理调整,扩大服务覆盖面。

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升街镇(工业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能级,保留市区级文化设施9处,新增市区级文化设施7处。

社区级文化设施主要包括社区图书馆、社区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8.3 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卫生应急体系

进一步完善以市级医疗机构为支撑、区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骨干、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架构体系。

充分利用复旦大学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科研教育优势资源,建成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和闵行区复旦医教研协同发展研究院。重点建设及运营全区四大区域医疗中心和五大区域诊疗中心(数据来源:《闵行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加快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和医学中心建设。整合完善中医服务体系,在七宝地区建设闵行区中医院,并对闵行中西医结合医院改扩建,扩大诊疗规模。

构建慢行15分钟可达的社区健康服务网络,确保各社区健康服务圈内至少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若干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

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标建设,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异地重建,科学规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效扩容,提升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与服务哨点,强化预检分诊、隔离观察、协同转运、应急处置等功能。

8.4 稳步推进养老设施建设,多方式供给养老设施

根据《闵行区“十四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汇编》闵行区人口中长期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研究,结合闵行区历年老年人口增长情况,预测2025年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46万人(数据来源:区民政局反馈,并结合浦江镇意见)。依据“十四五”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户籍老年人口比例3.5%的要求,“十四五”期末养老机构床位数应达到1.61万张(数据来源:区民政局反馈,并结合浦江镇意见)。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加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要求,有序推进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的落实,按标准配置综合养老服务设施11处(数据来源:区民政局反馈,并结合浦江镇意见)。重视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布局应选址在人口集聚的大型居住区,优先与邻里中心中心合设。

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发展,促进养老形成多元化、多样化、梯度化的专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和综合为老服务体系。建议引导设置一定量的市场类机构养老设施床位,满足居民对机构养老设施不同层次的需求。

8.5 加快提升教育设施服务水平,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保障基础教育设施覆盖率达到85%。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校舍环境和推进实施进度等措施,扩大教育资源总量,保障与教育强区相匹配的学校资源供给,解决班额超标、学校超规模、资源紧缺等问题。

扩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多渠道扩大资源供给,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围绕“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实时监测常住学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分布变化,按照常住人口每万人配建1所的标准,加快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加大对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与投入,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逐步治理非普惠性的公建配套民办幼儿园。

9、基础保障完善——更安全的城市运行体系

围绕“完善城市安全保障”(目标出处:上海 2035)的目标,继续补齐系统短板、支撑地区开发,从“提量”向“提质”发展,增加城市安全韧性。

逐步健全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高标准的防洪排涝、抗震、消防和民防系统。进一步提高给排水、供电、供气的可靠性,保障城市基础供应。完善环卫设施,改善市容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9.1 发挥示范引领,高标准完善全区综合防灾体系

(1)防汛除涝

保障黄浦江堤防千年一遇标准不降低,实施黄浦江约14公里防汛墙除险加固工程。

开展新一轮水闸安全鉴定,推进24座一线区管水闸大修和已鉴定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作,增强水闸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快推进水利片外围泵闸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南新泾、北横泾中南、春申塘3座已开工泵闸;建设北横泾南、北竹港、女儿泾和俞塘等4座泵闸,补齐淀南片排涝泵站建设短板。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等,通过单元规划或控详规划落实93公顷的绿色调蓄设施用地。

(2)避难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与民防工程规划建设,健全灾害风险管理体系。规划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等城市内空旷场地,灵活布局紧急避难疏散场所,进一步完善闵行体育公园、闵行文化公园、闵行区体育场等I类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3)消防

加快闵行区南部地区消防设施建设,有效缩小消防保卫半径,抓紧投用在建(筹建)的紫竹、鲁汇、金都消防站,新增君莲、旗忠2个标准消防站。

推进虹桥镇、梅陇镇建设2个单体建筑面积不小于1000平米小型消防站(项目来源:《闵行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完成“一街镇一站点”的基本目标要求。

9.2 结合城市开发,逐步实现市政公用设施全覆盖

(1)供水

做好虹桥水厂一期工程的前期腾地工作;做好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的移交接管,以及老旧管网的更新改造;推进马桥大居高品质饮用水试验示范区工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2)供电

保留闵行电厂,实施吴泾电厂优化调整,同时加强新能源和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建设。加强南部地区供电设施建设,完善全区220千伏高压电网,推进规划新增220千伏变电站建设。

(3)供气

完善各街镇天然气管道,实现环状布置;高中压管网覆盖全部供气区域,在主干环网的基础上覆盖到行政区边缘区域,主要为浦江地区,保证城乡供气体系的平衡。

(4)雨污排水

根据区域开发建设计划,聚焦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地区建设,启动新一轮高标准排水设施配套,支撑重点地区开发,建设九星、昆阳、华江、繁兴、景川和浦南等6座雨水泵站;结合实际需求,开展18座老旧排水泵站大中修工程;有计划和针对性推进以10年为一周期的老龄管道结构性检测和修复工作;加强积水点改造,提升区域排水能力和调度能力。结合道路大修项目,同步推进市政排水设施提标改造,逐步提高建成区排水标准。

加强城镇污水泥污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十四五”期末,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上海考核要求;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

(5)环卫

完善城乡固废处置体系,加快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湿垃圾处理规模相匹配,加强区级东部资源化利用中心推进实施,加速区级中南部资源化利用中心规划落地并适时推进建设,协助推进标准化菜场、单位就地处理设施,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处理设施布局,做到湿垃圾处置安全、运营有效、稳定。提升干垃圾转运体系能级,加快马桥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华漕再生资源利用中心项目的建设,新建区级闵东环卫基地,推进街镇垃圾压缩转运站的规划用地落实,实现全区干垃圾的全封闭无污染转运。

(五)乡村振兴

10、乡村活力振兴——更具魅力的郊野空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形成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节约集约土地资源,切实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坚守基本农田保护底线,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保育功能,倒逼城镇紧凑发展,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10.1 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改善村居面貌

合理引导并推动闵行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切实加强闵行区农民住房建设管理,有效维护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农村土地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高质量实施闵行区乡村振兴战略。

重点聚焦“三高”沿线、生态敏感地区、环境整治地区以及纯农业区、户数在30户以下、农宅较分散的村庄,主要涉及华漕镇、梅陇镇、吴泾镇、马桥镇、浦江镇和浦锦街道。

10.2 坚守基本农田保护底线, 发挥耕地生态保育功能

坚持耕地保护优先、数量与质量并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实有面积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按照全市任务分解,至2035 年闵行区需划定落实2.73万亩耕地,分为A类永久基本农田和A类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地块,其中:A类永久基本农田任务由2020年的4.45万亩减至1.7万亩;同时,新增加A类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地块1.03万亩(其中 0.03 万亩为报部管理,1万亩为市管),耕地保护任务合计 2.73万亩

10.3 发展乡村旅游,推进郊野地区开发建设

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推进郊野地区开发建设。

浦江镇以革新村为契机,以召稼楼古镇文化为内核,打造文创、民宿、养老一体化的休闲空间;浦锦街道以“归园居”田园综合体和“田头美锦”项目为先行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吴泾镇打造放鹤谷项目,致力于打造成国内一流的,集玫瑰花品种示范、科研教育、培育新品种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玫瑰园。马桥镇充分利用古文化、韩湘水博园与荷巷桥区域的文化生态资源,以稻耕农田景观为基础大力发展稻田观光体验农业项目。华漕镇依托国际医疗、国际教育、国际会展等区域发展优势,积极打造都市精品农园项目。

我们一起学党史

题目:

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五卅运动

C.一二·九运动

赶快到留言区作答吧~

截止到今天23:59

前两位回答正确的网友

可获得一本

闵行报2020年合订本

小tips:答案可在4月16日“今日闵行”微信公众号推文中寻找哦~

记者:崔松鸽

资料:区门户网站

编辑:崔松鸽